
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获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批天津市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成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挂靠单位,2021年与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合作创办了英文期刊Asian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亚洲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目前已被DOAJ、Scopus两大数据库收录。
重点实验室现占地面积1950平方米,建设有眼动研究室、脑电研究室、锻炼行为研究室、行为观察室、心理调控和卓越表现研究中心等多个功能室(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水平国内一流,拥有便携式近红外光学成像系统、64导事件相关电位记录仪、运动心理学模拟仿真实验系统、Eyelink II头戴式高速视线追踪分析系统等仪器设备282台,总值1146万元,具备开展高水平竞技运动心理调控及心理训练的实验和实践条件。重点实验室还承担了体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近五年培养了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114名。
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14人,流动人员7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近五年来,实验室团队教师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近10本。重点实验室承接了奥运、亚运、全运等重要赛事的科技攻关服务,先后为中国场地自行车队、中国盲人门球队、中国男子门球队、中国女子赛艇队、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等多支队伍备战参赛 提供了心理支持服务。重点实验室还多次开展全民健身与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以及心理援助志愿服务。
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本着开放、共享的理念,致力于竞技训练关键心理技术的研发、大众科学健身的心理指导以及对体育教学心理基础等核心问题的探讨研究,努力成为促进本领域体育科技服务的保障平台。